“小朋友們,有誰抓過蝴蝶?”
“科學之夜”活動志愿者陳曲的話音還沒落下,刷刷刷,場下的一只只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
7月29日晚上,往日已經熄燈閉館的國家動物博物館里,燈火通明。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2022年度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范活動——“科學之夜”主場活動開始了。“蝴蝶工坊”是最受小朋友歡迎的活動之一。
“誰能告訴我,抓完蝴蝶之后,手上是什么感覺?”陳曲問。
“粉的”,“滑的”,“黏的”……小手的主人們嘰嘰喳喳地搶答。
接著,陳曲一邊給大家介紹起什么是“鱗翅目”,一邊輕輕地把標本制作工具和蝴蝶樣本放到小朋友們面前。
在陳曲的指引下,一雙雙小手小心翼翼地找中心線、插昆蟲針、固定硫酸紙……一個小時后,蝴蝶標本誕生了。送小朋友們走出“工坊”前,陳曲還在每雙小手里塞上一只枯葉蝴蝶的標本成品。
“我們不僅學到了與蝴蝶有關的有趣知識,還能夠親自動手制作蝴蝶標本。在鍛煉了動手能力的同時也體會到了科研工作者的不容易。”一位陪伴孩子的家長在走出“工坊”時感慨。
跟小朋友們一一告別后,陳曲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擰開一瓶礦泉水,咕咚咕咚地喝了幾口,重新戴好口罩,為新入場的小朋友們安排座位……

小朋友和大朋友在陳曲的指導下制作蝴蝶標本。(倪思潔攝)

小朋友正在認真做蝴蝶標本。(倪思潔攝)
在離“工坊”不遠的地方,多種多樣的科普活動正在同步進行。作為承辦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請出了國家動物博物館里最資深的講解員,將涵蓋了動物學、生態學、進化生物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膜生物學等多個學科不同領域科學知識的活動,凝聚成二十余項科普活動,用短短三個多小時讓大朋友和小朋友們感受科學的魅力。
在“足跡拓印”活動中,小朋友們制作出了一個個精美的貓科動物石膏腳印。在“鳥巢工坊”活動中,小朋友們制作出一個個獨一無二的“鳥巢”。每一個活動,都加深了孩子們對動物及其習性的了解。
4D電影《劍齒王朝》將大朋友和小朋友們帶回了波瀾壯闊的冰河時代,那些只在化石中存在的三趾馬、薩摩麟、原大羚、大唇犀、和政羊、巨鬣狗的身影在每個人身邊“活”了過來。
“科普作家面對面”活動讓小朋友有機會能夠與他們喜愛的科普圖書作者們面對面交流,看到平時只能出現在圖片中的著名科普作家,直接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動物小問題。
入侵生物科普展公眾看到了國門衛士是如何嚴防生物入侵,默默守護著國家的生物多樣性安全。入侵生物系列動畫的演示,讓小朋友們對入侵生物的生態環境破壞力倍感震驚,也對生物保護的必要性有了進一步認同。

志愿者為小朋友們講解鴛鴦的習性。(倪思潔攝)
“‘科學之夜’活動,是愛科學的小伙伴們每年歡聚的嘉年華,我們帶著問題去書里找答案,聽科學家講科學,用彩筆畫夢想,動手動腦,打卡每一項有趣的活動。”在今年的“科學之夜”上,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二六班的付一釧感慨。
他還向所有小伙伴們發出倡議:“始終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積極參與到各種科學活動中來,做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傳播者,以端正的態度學科學,在最好的年紀勤學苦練,關心國家和全人類的科技發展,將前人積累的科學知識掌握扎實,善于發現、勇于創新,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不負時代,不負青春。”
這一夜,博物館變成了科學的嘉年華。每位志愿者的胳膊上都貼著一個白底彩紋的標簽,上面寫著八個字:走進科技、你我同行。

小朋友一邊看展覽一邊做筆記。(倪思潔攝)
附:學生代表的“走進科學 與科學同行”倡議書
各位尊敬的科學家、老師、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二六班的付一釧,今晚很榮幸能參加2022年全國科技周“科學之夜”活動的啟動儀式。
再次來到國家動物博物館,這里是從小愛好動物的我理想的殿堂!我還記得第一次小心翼翼地走進國家動物博物館的標本館,看到標本柜就已經心跳加速,看到第一個模式標本更讓我驚嘆不已!生命的莊嚴與美好,科學的求真和嚴謹,也許就是從那一刻起,在我心里生根發芽。越了解,越熱愛,越敬畏;對動物,對自然,對科學。
同學們,你是否早就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科學無處不在!它可以離你很遠:當你仰望星空時,“問天”實驗艙正在完成對接;當你眺望大海時,“蛟龍號”載人潛艇正在深海探索;當你凝視皓月時,“玉兔號”月球車正從休眠中醒來……它也可以離你很近:你打開智能手機,隨手拍攝一朵小花,便啟動了千萬個電子元器件的運作;你接種的一針小小的疫苗,背后是無數醫藥學家、生物學家夜以繼日的奮戰;你乘坐飛機開啟一段安全舒適的旅行,沿途所有站點的空中交通管理設施都在為你保駕護航。科學,就像空氣圍繞在我們身邊,不知不覺,不可或缺!
“科學之夜”活動,是愛科學的小伙伴們每年歡聚的嘉年華,我們帶著問題去書里找答案、聽科學家講科學、用彩筆畫夢想……動手動腦,打卡每一項有趣的活動。在今年的“科學之夜”活動即將啟動的時候,我想向所有同學們、小伙伴們發出倡議:
第一,讓我們始終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最初的好奇和熱愛,指引我們在科學領域持續探索、創新,不斷向正確的方向前進,而目標正是初心。
第二,讓我們積極參與到各種科學活動中來。多動手,多動腦,把科學知識用“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小話劇”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親身體驗,加深理解,開拓視野。
第三,讓我們做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傳播者。在大數據時代,網絡上有很多看似頭頭是道的偽科學、數以億計的冗余信息。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不輕信,不盲從,冷靜思考,查閱文獻,探究真相,再將正確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其他人。
第四,讓我們以端正的態度學科學,在最好的年紀勤學苦練,關心國家和全人類的科技發展,將前人積累的科學知識掌握扎實,善于發現、勇于創新,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不負時代,不負青春。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科學,與科學同行!以科技節和“科學之夜”活動為契機,以青春向科學致敬,樹立科學理想,培養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為祖國的科技發展和民族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2/7/31 作者:倪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