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積水潭醫院建立于1956年,是以骨科、燒傷科為重點學科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相繼成為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清華大學臨床教學醫院。2022年,在上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醫院成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并開展緊密合作。
1959年成立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究所,2002年成為北京市創傷燒傷搶救中心。醫院擁有骨科、手外科、燒傷科、運動醫學科、急診科、重癥醫學科六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骨科連續13年獲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全國專科聲譽排行榜第一名。2016年,獲批骨科機器人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十四五”期間先后獲批骨科手術機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設單位,入選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第一批項目儲備庫,成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輸出醫院,2022年獲批成為國家骨科醫學中心。
基本情況:
醫院現有新街口、回龍觀、新龍澤三個院區,正在建設回龍觀二期工程計劃于2024年開業運行。
醫院設有44個臨床科室、17個醫技科室和25個行政職能處室。現有職工3753人。擁有高水平領軍人才團隊,包括正高級職稱專家175人,副高級職稱專家376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4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1人、北京學者2人、青年北京學者1人等。
醫療工作:
醫院堅持落實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在援疆、援藏、援非等工作中表現突出,積極疏解非首都功能,參與京津冀醫療合作一體化建設。持續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項目建設。醫院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醫療保障定點醫院。“十四五”期間,先后榮獲援外醫療工作表現突出集體、北京市扶貧協作先進集體、2021年度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集體“記大功獎勵”,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2022年門急診量達248萬人次,手術量6.9萬人次,出院患者7.2萬人次。
教育教學:
2021年獲批博士后工作站獨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資質。醫院擁有9個國家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2個北京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是中國大陸唯一通過英國皇家愛丁堡外科學院和香港骨科學院聯合認證的骨科專科醫師培訓中心,具備開展骨科專科國際培訓的資質,并已成功培養15名FRCS(Fellow of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醫院自1956年開始承擔全國骨科、燒傷、放射等專業的進修醫師培養工作,為全國培養進修醫師16000余人,學員覆蓋所有省份、直轄市。
成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后,醫院在醫學人才培養、臨床學科建設、教學科研等方面均獲得了首醫的大力支持。2023年獲批上肢畸形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創面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培育項目;計劃建設骨科學院,燒傷創傷學系;聘任教授46名、副教授93名,遴選博士生導師38名、碩士生導師101名。2023年已招收博士研究生14人、碩士研究生10人。
科技創新:
醫院科研能力突出并具有顯著特點,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高水平國家級課題100余項,制定國家行業標準4項、牽頭發布國際指南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0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獎100余項。醫院在醫工研發方面優勢突出,聯合高校和企業,成功研發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型骨科手術機器人,各項指標國際領先。創新“5G+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場景,國際率先實現骨科手術機器人多中心同步遠程手術,對于提升我國骨科整體治療水平,緩解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醫院建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體制機制,設有獨立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和成果轉化崗,推動院內一批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近五年完成轉化項目27項,轉化金額2億余元。2021年9月,獲批骨科手術機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聯合多家高校、研發企業及醫院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逐步形成醫療需求、產品研發、臨床驗證和市場應用的創新轉化閉環,加速高端醫療裝備的研發與轉化。醫院成為科技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首批試點單位,作為唯一的醫療機構,制定賦權改革方案并完成北京市首例賦權試點案例。醫院于2021年獲得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設單位,2022年獲批智能骨科機器人臨床試驗平臺揭榜掛帥任務。
歷經60余年發展,幾代積醫人秉承“精誠、精藝、精心”的院訓,不斷弘揚醫院深刻的文化精髓。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院干部職工將在院黨委的堅強領導下,練內功,精內涵,不忘初心,創新發展,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