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海河畔,津沽風韻現。
出天津站,沿海河東岸漫步,曾經的老工業區再次驚艷世人。
由原第一熱電廠改造煥新的金茂匯商業綜合體,似在轟鳴聲中重生,成為新的城市地標;
由天津棉紡三廠老廠房改造而來的棉3創意街區,入駐企業超過90%,網絡經紀公司、直播企業、網絡帶貨平臺公司等新業態聚集,創業氛圍濃厚;
在堪稱新中國工業發展“活化石”的天津第一機床總廠,機器轟鳴,塔吊林立,這里正在進行更新改造,未來將打造成為匯集智能科技、工業設計、數字經濟以及文商旅融合的產業、商業集群;
曾經的藍天牙膏廠變身醫療器械產業聚集的主題園區,曾經的河東區建委大院成為全國首個以二手商品為主題的電商產業園,原天津市河東豆食廠變身以電商產業為主題的沽橋里產業園……
作為天津曾經的老工業基地,河東區越來越多的舊廠房變身“新地標”,“工業銹帶”變身為“生活秀帶”“產業秀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今年以來,河東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中心城區更新提升行動的部署要求,科學謀劃、積極推動,以城市更新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科技創新、完善城市功能、保障民計民生,不斷激發河東區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我們持續優化完善‘一站一帶一園多點’(天津站廣場、8.28公里的海河東岸發展帶、金貿產業園以及井岡山路、津龍灣等周邊城市更新項目)空間布局,在盤活存量上下功夫,有效用好閑置土地、老舊廠房等資源,深入挖掘存量資源價值,加強存量資產優化整合,提升運營管理能力,吸引更多產業項目落地,實現騰籠換鳥、轉型升級。”河東區委書記周波說。
騰籠換鳥 優化產業生態
城市更新是實現產業升級的有效方式。
走進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及周邊片區城市更新項目現場,機械有序運轉,工人緊張施工作業,項目建設“火力全開”,一派繁忙景象。
有著72年歷史的天津第一機床總廠,曾是中國齒輪機床行業的領航者,1953年,我國首臺全齒輪機床就誕生于此,這里是中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中為數不多保存下來的老廠,堪稱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活化石”。2014年,隨著企業陸續搬遷,26萬平方米的老廠區閑置下來,許多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工業建筑、設備和文物多年塵封。2020年,廠房閑置后,河東區及時跟進,結合城市更新,按照“邊建設邊運營”的思路進行項目謀劃。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占地1萬平方米的廠前院和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辦公廠房的修繕和加固。由廠區原有食堂改造而成的招商和營銷中心業已建成使用。”天津泰達融宇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路陽介紹說,按照規劃,未來這里將導入央企區域總部、裝備研發及上下游產業、研發成果轉化中心,形成以智能科技、工業設計、數字經濟及文商旅融合的產業、商業集群,目前,百度AI(人工智能)賦能中心、中集建造等28家智能制造類企業相繼簽約入駐。
河東區作為老工業城區,擁有市內六區近三分之一的老舊廠房資源,打造特色產業主題園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9月開園的河東區藍天醫療器械產業園,其前身藍天牙膏廠曾經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牙膏生產基地,占地面積1.6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8萬平方米。
“為加快該項目更新改造,我們組建了醫療器械產業工作專班,加強組織領導、頂層設計、統籌推動,充分發揮區屬國有企業功能作用和產權單位主觀能動性,整個項目從謀劃設計到施工改造再到投入使用不到100天的時間,著力打造集研發、貿易、加工、檢測、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醫療器械產業園。”河東區產促局黨組書記、局長馬俊猛說,“為優化園區產業生態,河東區出臺了促進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專項支持政策,并將政務服務窗口前置進駐園區提供服務。廣泛對接院所高校等資源,發揮產教融合優勢,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試驗檢測檢驗平臺,聚集各類資源要素,打造高端智能綠色的高科技創新型園區。”
乘勢城市更新,河東區加強新產業謀劃,圍繞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等6大主導產業,聚焦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智慧交通等10個細分領域,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截至8月底,共引進主導產業企業624家,注冊資金30.89億元。此外,該區還積極盤活閑置低效空間載體,充分挖掘92處存量工業廠房、24處閑置工業用地、35座商務樓宇資源,接續打造一批產權清晰、產業集聚、行業多元、配套完備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微”產業園,營造良好產業生態。
“城市更新是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建設由增量擴張向存量提質、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周波說。
科技創新 做足“地”“電”“核”文章
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城市更新的內在要求。
位于河東區金貿產業園東南側的天津電氣科學研究院東院正在緊張施工,這個閑置了六七年的院區經過提升改造,將打造成一個綜合性智能電氣檢測認證基地。
“東院先期建設3個實驗室,包括新能源實驗室、智能動力實驗室和10米法的電磁兼容暗室實驗室。”天津市帥超科技園有限公司經理龐智介紹,帥超科技園是天津電氣院下屬子公司,擁有具備國家資質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目前入駐企業達到117家。“我們將充分利用園區另一部分閑置辦公用房,在提升改造后招納更多科技創新型企業入駐。”他說。
河東區有關地質、電氣、核能等科研院所資源富集,區內現有7家國家駐區科研院所、5家市屬科研院所、3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多個市級創新平臺。
“基于優勢,河東區在‘地’‘電’‘核’上面做足文章,與駐區‘大院大所’合作,打造‘地’‘電’‘核’創新聯合體,把服務實體經濟和產業科技創新作為主戰場,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作為主抓手,努力打造多種形態的科技產業園區,形成更加濃厚的創新發展氛圍。”河東區發展改革委主任張昭遂說。
據介紹,河東區立足“大院大所”集聚的優勢,依托21家駐區中央企業總部和8家國家級科研機構,組建“智慧核能”“地質海洋與生態”創新聯合體,服務港產城融合發展產業園、中航建平臺經濟園、鑫帥領科技園、帥超科技園等特色園區高質量發展。在人才領域,著力推動產教融合,不斷完善全鏈條人才政策體系,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營造良好軟環境。今年以來,累計落戶600余人,提供就業崗位2萬余個,發放各項創業補貼487萬元。
載體創新 催生新業態延展
閑置載體的“二次利用”,為二手商品流通搭建了新載體。每個周末,位于河東區十四經路的原河東區建委大院里都熱熱鬧鬧,擠滿了前來“淘寶”“撿漏兒”的人……
去年6月,作為城市更新改造項目,河東區與廣澤集團合作,將十四經路3號資產進行了升級改造,將空置樓宇重新啟用,由河東區屬國有企業引入實力民企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負責運營管理,為河東區深化國企改革、盤活閑置資產、推進城市更新探索了新的路徑,成為天津市城市更新的新亮點。經過改造后,這里成了全國首個以二手商品為載體的電商產業園——二次方二手商品流通電商產業園。
二手商品市場火爆為城市發展新業態提供了全新機遇。二次方二手商品流通電商產業園探索研發全業態產業鏈運營系統,不僅解決了困擾二手商品交易市場多年來的信任、合規經營等難題,更讓企業在其中互相協作、上下游拓展,逐步形成新業態。
“目前園區吸引注冊企業180余家,涵蓋二手奢侈品、數碼、樂器、玩具、箱包、手表等高凈值生活消費循環類企業、環保科技類企業和‘雙碳’服務企業,形成二手商品流通產業的聚集高地。從開園至今16個月的時間,營業額近4億元,全口徑納稅近600萬元。” 廣澤集團總經理李小菲介紹說,“明年,園區還將啟動占地5萬余平方米的二期項目。”
“二次方二手商品流通電商產業園的成功運營,既是貫徹落實國家和天津市關于發展循環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有關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也是河東區加快‘四個之區’(創新轉型示范區、城市更新實踐區、直沽文化繁榮區、宜居宜業承載區)建設、推進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周波表示,“今后,河東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城市更新為總抓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系統謀劃、狠抓落實,加快打造‘金創河東 津韻家園’,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貢獻河東力量。”